推广 热搜: 土豆  台湾  葡萄  贵州  白菜  供应  菠菜  南京  江苏  甘肃 

从央企退市到谢氏“泡沫论”

   日期:2012-11-03     浏览:550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当需求受到价位或政策的扼制,导致购买力无法持续时,泡沫才会真正的显现,换言之,泡沫是相对的而非绝对,并非价位持续走高就必

当需求受到价位或政策的扼制,导致购买力无法持续时,泡沫才会真正的显现,换言之,“泡沫”是相对的而非绝对,并非价位持续走高就必定会产生。

  文/蔡为民

  就在楼市“哀鸣遍野”,杭州甚至惊传第一家房企申请破产,许多2010~2011年的地王陷入进退两难窘境之际,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之“神速”进展,令有识者不胜唏嘘。

  央企开始从楼市“出逃”

  犹记2010年3月,因应央企在两会闭幕后一天,即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抢标地王之嚣张行径,国资委宣布78家非以房地产为主业之央企必须退出楼市。惟在庞大利益的驱动下,多数央企并未停止染指房地产业的步伐,譬如:远洋于2010年3月15日以总价8.04亿元、楼板价27529元/平方米拿下大望京1号地块,成为当时北京新科地王。

  直到2011年下半年限购令效应发酵,部分央企才真正认清形势,逐步展开退出房地产业务之举措。数据显示,2011年房企成规模(交易额超过千万元或股权变动超过10%)股权交易计124宗,交易金额达471.76亿元,均创历史新高,其中央企占比过半。今年一季度则更“再接再厉”,目前已有27家非房地产主业之央企,公开挂牌转让40宗房地产企业股权,以求从楼市之泥淖中尽速脱身。

  “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”

  好在以房地产全行业的强制衰退,换来的不只是央企这只超级大怪兽的退出,还有房价的合理回归(谁都知道只要供销持续两旺,央企绝不会自断金脉、甘于淡出楼市),否则打击面未免过大,也使得许多房企的“牺牲”显得毫无意义。就在这个时候,长期看空楼市的经济学者谢国忠似乎“扬眉吐气”了,尤其是看到记者以“亚洲地区被媒体引用最频繁的分析师,曾多次准确判断楼市形势和趋势”评价他时,不知其他专家如何看待?我则是五味杂陈。

  早在2004年谢国忠就开始大声疾呼中国楼市出现泡沫。我则是2004~2006年期间以看空为主,有相当一段时间,我与他的观点基本雷同,包括2004年底由《理财周刊》主办的“理财博览会”房地产专场(议题:楼市多空之辩),在谢国忠因故缺席,我替补代打的情况下,曾经喊出:上海首先是上海人的上海,才会是中国的,乃至全世界的上海!然而时至于今,这样的观点恐怕过时,尤其是2007年3月《物权法》通过、2009年3月中央定调上海为“双中心”,更是被完全颠覆,过程中我也逐渐参透“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”,从而改变判断市场走势的角度与思维。

  谁敢说子女一定会孝顺父母?

  正如同子女“应该”或者“会不会”孝顺父母,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景。在当前特殊体制下,人性的考虑多过政策本身,不然何来“中央上有政策,地方下有对策”之说?而谢国忠的“泡沫论”——只要是泡沫,就会有破裂的那一天。其实与“终极死亡论”如出一辙——只要是人,就会有死亡的那一天!而其中的悖论是,何谓泡沫?它的检验标准难道真的是与实质差距甚远的房价收入比吗?

  我必需再次强调,“泡沫”的正解是“购买力的不可持续”!否则就难以解释北京、上海的房价何以高不可攀?及全国无一城市“合理房价”超过5000元/平方米的荒谬!

  不是谁都可以做“谢国忠”的

  当需求受到价位或政策的扼制,导致购买力无法持续时,泡沫才会真正的显现,换言之,“泡沫”是相对的而非绝对,并非价位持续走高就必定会产生。就好像均速倒啤酒,只有杯子的大小能决定泡沫满溢的时间点,而有些杯子(城市)像鱼缸,有些杯子像游泳池,曾经有人问我上海的“杯子”有多大?我说:像北京“鸟巢”那么大!

  这才是解开楼市密码的钥匙,否则便永远只能胡乱猜测却不得其门而入。在我看来,有的经济学家不断猜错,又不断推迟泡沫破灭的时间,对他而言是无所谓的,因为总有猜对的一天(就像猜“人的死期”一样),但你继续跟着他猜测与等待,换来的却极可能是终生的悔恨。

  这点是消费者必须认清的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广告招商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京ICP备05007059号